12月9日,中誠信國際-穆迪公司合作舉辦的“中誠信國際-穆迪2022年信用風險展望研討會”線上會議圓滿落幕。此次會議以“后疫情時期中國經濟復蘇的挑戰與信用趨勢”為主題,并就宏觀經濟、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展開了深入討論。中誠信國際董事長、總裁閆衍在大會上致辭。他表示,2022年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將有所緩解,但在降杠桿、減負債疊加高基數債務壓力下,部分高杠桿和尾部企業再融資難度或有所增加,信用風險仍存在一定釋放壓力?!吨袊C券報》、《上海證券報》、《金融時報》、新華財經、《經濟觀察報》、界面新聞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相關觀點。
近期南非等多個國家出現“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全球各國疫情防控開啟一級戒備,資本市場恐慌情緒也有所蔓延。但目前我國動態清零防控政策的實施以及具有針對性的疫苗技術儲備,使得新型變異毒株的擴散對我國尚未產生較大影響。2021年我國疫情防控雖出現了局部地區散點爆發,但總體疫情形勢穩定,宏觀經濟整體呈現持續復蘇態勢。但受新冠疫情反復、宏觀政策過快常態化、跨周期調控政策實施、雙碳和能耗雙控政策力度加大、大宗商品價格高企,以及基數效應等因素影響,經濟復蘇進程呈現前高后低,復蘇趨勢出現走弱的特征。二季度以來,供給和需求端都出現明顯的復蘇乏力現象,微觀主體面臨市場需求與成本的雙重壓力,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經營修復程度也延續分化的特點。在此背景下,今年債券市場信用風險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在高度重視防范化解債券違約風險背景下,債券市場新增違約發行人有所減少;但受多家大型民企爆發違約風險影響,債市信用風險仍在持續釋放。今年以來監管部門為有效防范化解風險,促進債市高質量發展,發布一系列政策并對相關政策制度進行完善。隨著防范化解債券違約風險政策效果的顯現,前11個月債券市場新增違約發行人20余家,達到近三年來最低水平。但受大型企業債務違約的影響,債券市場合計違約規模將近1800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違約水平,債券市場債務違約呈現“一增一減”特征。此外,大型民企的風險暴露也對市場情緒形成一定沖擊,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所下降,進一步加劇尾部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和風險壓力。
二是,嚴監管下房地產領域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加速釋放,民營房企風險暴露較為突出。近兩年地產行業政策監管持續趨嚴,三道紅線等調控政策使房地產企業外部融資渠道受到了明顯限制。與此同時,“集中供地”政策或將進一步壓縮房地產企業盈利空間,對其資金調配及運營能力提出更大挑戰。在整體行業調控政策趨嚴,疊加融資環境收緊,恒大等房企信用事件加大地方政府對房企預售資金的監管,重點房企的流動性壓力加大,房地產企業信用風險呈現加速釋放態勢。房地產企業違約發行人的占比近30%,且大部分為民營企業。這也與行業內部融資表現分化有關,資金更多地流入高等級國有房企,弱資質、高債務民營房企的行業尾部信用風險仍在出清或在底部徘徊。近期為維護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地產行業政策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有所微調,融資政策出現邊際寬松,地產行業寬信用預期升溫,但對民營房企信心修復仍需時日。
三是,債券兌付延期/展期事件有所增加,發行人信用風險或延遲暴露。2018年以來,發行人與持有人達成債券展期協議的事件逐年遞增,年內債券展期規模同比進一步增加近50%。債券展期兌付對于階段性緩解發行人債務壓力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是否能真正解決發行人的債務兌付危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造血能力的修復,以及外部融資渠道的改善。從目前已到期的展期協議結果來看,展期后發生違約或再次展期仍占多數可達到六成以上,而完成兌付數量占比僅有10%。此外,隨著展期事件可接受度提升,債券展期兌付期限也在逐漸變長??傮w來看債券展期發行人很大程度上存在信用風險延遲暴露的可能。
2022年隨著黨的20大召開、十四五規劃的全面落實、新發展格局的全面布局,我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將得到一定的緩解。但疫情影響的不確定性、全球金融市場的新動蕩以及后疫情時期全球供應鏈的再調整,為2022年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微觀主體所面臨的市場需求壓力還會延續,且在雙碳目標約束下能源成本及工業原料成本仍有上行壓力,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或許更為嚴峻,內生融資能力的恢復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紤]到當前經濟整體依舊偏弱、房地產調控的溢出效應、地方政府財力減弱和平臺公司融資收緊、防范房地產領域債務風險的超預期爆發,債券市場信用環境仍存在一定的壓力。近期,隨著宏觀政策保持寬松態勢,寬貨幣和寬信用預期提升,信用環境或邊際改善。然而在降杠桿、減負債疊加高基數債務壓力下,部分高杠桿和尾部企業再融資難度或有所增加,信用風險仍存在一定釋放壓力,同時也要警惕非金融部門債務風險引發系統性風險傳導的可能。